F-16的換裝訓練一開始當然也是基礎的課目,起飛落地、性能、儀器、編隊,這個階段因為換裝F-16的人員都已經具備基礎操作的能力了,所以大約只有4架次意思意思就放單飛了。
然後,就開始空對空從BFM基礎攻防最多大約攻擊與防禦各有7架次,帶飛前2~3架次由教官帶飛,後面幾課都是單座。這個課目是最重要的基礎,內容分類的很細,從武器系統檢查、距離判斷(RANGING)、攻擊追瞄、光點控制、脫離動作、大G操作、能量操作、攻擊轉彎切入(TURN CIRCLE ENTRY)、相對位置判斷與操作、接戰規則與安全規定…等。
平常機場附近都會有航路的規劃,在離到場的航路,會有其他的航空器、民航機經過,所以,進出航的規劃一定要避開可以碰撞的危險,離到場就不適合做一些高度、方位變化比較大的立體大G操作的課目。但如果在離場時,只是做一些平飛轉彎,對戰鬥機訓練,實在沒有太大的戰術訓練效果,所以,在離到場的程序上,一些比較不會有太大高度變化的課目,可以利用這樣在進出航時就可以執行。LUKE基地的離到場就依照戰機訓練的需要,將離到場的航線規劃成一個2000呎的空層,並與民航機的航道做適當的隔離。戰機就可以在空層中,執行武器系統檢查、距離判斷(RANGING)、攻擊追瞄、光點控制…長機按出航操作,僚機就以長機為目標機做課目的練習。就不用將油量浪費在一些平飛大轉彎的簡單課目,相對的到空域就可以多飛上比較飛行訓練上就能有更好的效率。
BFM分為攻擊與防禦,課目在表定上各有7架次,不過一般都會多飛幾架次,有些是課目未完成,有些是不及格,大體上這個課目的內容跟T-38也沒有太大的區別,一樣的9000、6000、3000呎佔位攻擊。不過,F-16戰機的性能好得太多了,而且武器系統也複雜的多,G力也大,操作動作快,當然飛行的反應要求也得快速得多,戰況發展變數也多。所以,光是攻擊我就多飛了3架次才飛完,要是再有一架次不及格,就得打包回國了。
早期換裝,F-16執行對空可以攜掛的武器就只有AIM-9L/M及機砲,這兩種武器都是近戰才能使用,雖然,不是視距外的武器,不過,AIM-9L/M的射程與性能比早年使用的AIM-9P的性能好的多,尤其是能夠對頭發射,在射程上也大,如果能配合雷達將目標鎖定後發射,在空中近戰時,要是能夠有效的運用,還是非常犀利的。
武器的效能是否能夠有效的發揮,這就要看武器系統整合與人機介面的設計是否能適應複雜戰況。F-16發展出了抬頭顯示器HUD以及HOTAS武器整合系統,抬頭顯示器除了在航行操作時可以顯示飛行的姿態,還可以顯示重要的操作數據以及航行資訊。
以前傳統武器系統的設計,要發射飛彈,得操作好幾個電門及按鈕,有些電門不能太早開啟,否則可能造成意外。有時在大G動作時,想要一邊飛一邊去按電門,跟本不可能。有時有多目標的情況,也得一枚發射完成後才能轉換目標,要再發射武器,所有的武器電門還得而操作一遍,非常浪費時間,而且要是被敵人發現有武器發射,當然會採取防禦的動作,就很可能會延誤作戰的時機,無法獲得有利的戰果。F-16有了這個先進的武器系統,大幅的提升了多機攻擊的能力,在戰術上增加了許多優勢。
HUD在作戰模式,還有武器的參數,可以讓飛行員清楚的掌握飛行情況與武器參數,飛機有了這個功能,飛行員不但能有效掌握飛行的狀況,還能夠準確的掌握武器彈著,明確的判定武器發射是否有效,也就能夠使武器的可靠性與彈藥的使用更加的精確,不至於浪費寶貴的武器。領隊對於戰場管理與編隊成員的武器掌握,也能夠更有效率,相對的也能在戰術目標的達成能有更好的主導能力。
HOTAS是將各種武器的選擇、設定、操作、發射,予以整合在駕駛桿及油門上,各種武器的操作,在地面要先完成設定,空中可能遭遇各種不同的狀況,光靠駕駛桿及油門上各有10個不同功能的電門,只用兩個手就能完全應付,這個程序當然就得非常的複雜,兩隻手的十根手指頭,個個都有不同的功能,這就得要花很多的時間,才能熟練的運用在各種情況下。這個手指的動作還有一個特別的學問「SWITCHOLOGY」,以往傳統的電門大多是OFF- ON,有些還有NEUTRAL位置。F-16的油門與駕駛桿上的電門,大多是四個方向的,在油門上還有一個類似滑鼠的轉盤,由左手的大姆指操控,可以控制雷達天線的角度與位置。由於許多的功能是要兩手互相搭配才能完成,所以,不單是要花許多時間研究TO、教範、手冊,還要多利用模擬機,讓兩手的手指能相互配合,習慣各種功能的操作。
許多的戰機為了減輕飛行員的負荷,將任務功能由電腦負責辨識分類簡化操作。但是,F-16的設計並不是以電腦來替飛行員做決策,所以在武器系統的設計上飛行員必須花更多的時間訓練,雖然系統設計的非常複雜,不過,對於複雜的戰場與多變的戰況,當然應該要有不同的對應方式,才能滿足作戰的需要。例如在電戰的環境下,電磁波的功率、距離與時間是關鍵的因素,功率大就能形成優勢,使用雷達如果以大範圍的掃瞄模式,掃瞄時間會長,功率也不集中,效果當然不好,要是能夠把握在這個點上掃瞄,就能集中功率,也能比較快速的鎖定目標。
BFM的防禦其實真的比攻擊難的多,攻擊課目,目標就在前方,頭一抬,眼睛就可以看得到,座艙前還有個抬頭顯示器,所需要的操作數據,很輕鬆就可以看的清清楚楚的。防禦時,攻擊機的位置在後側方,操作時,防禦轉彎的企圖是擺脫攻擊機的機頭,對空武器的威脅,就是機頭的方向發射,也就是防禦操作的參考判斷依據。防禦又是被動的情況下,只能依據攻擊機的相對位置與飛行的姿態判斷對手的能量情況,再做出適當的處置。攻擊機的距離、方位、角度、相對姿態、能量情況,都只能從目視情況來判斷,相對操作的難度當然困難的多。
飛行時,飛行員一定要能掌握飛行的狀態,這就必須要從飛行的儀表或是抬頭顯示器獲得這些數據,才能成為操作的依據。當然,要是有本事,能夠做到人機一體,光靠感覺不看儀器也能夠知道飛行的情況,不過,這不是一年兩年的功夫就能做到的,這個關卡就跟練武一樣,有些人行走江湖一輩子,任督二脈也沒有辦法打通的,要想能夠做到人機一體,也不是人人能達到這個境界的。我們還正在換裝階段,飛這型飛機也不過2~30小時,這麼一點點的飛行時間,防禦的課目一定保証肯定是飛的一頭包。帶大G防禦轉彎,回頭盯著攻擊機,根據攻擊機的姿態,研判他的能量狀況,角度、位置、距離,以便決定採取適當的防禦操作。要防飛彈,也要擔心機砲攻擊,不時還要看座艙內的儀表與抬頭顯示器,然後,就把脖子扭傷了。這個課目戰損不小。哈哈哈!!
慢慢的就會發現,飛機在不同的情況下,是可以研判的出來能量操作的情況,在帶G時,機身會產生白色的水氣,這個水氣如果是在翼尖,防禦機就得小心了,這個對手的能量很好,而且是保持在最佳操作性能的情況下,他還可以持續這種操作一段長時間。要是水氣集中在機身,而且又濃又厚,就表示這個對手正在消耗飛機的能量,雖然立即能夠爭取到一些角度與位置的優勢,但馬上速度就會嚴重的耗損,接下來一定得用AB與高度來換取速度,才能維持操作。
如果攻擊機已經進到2500呎以內,大部分的飛行員會進行機砲攻擊。飛彈只能攜帶2~6枚,打了一枚就少一枚,必須節約使用。機砲經濟有效直接,機砲的發數多,可以多次使用,最重要的是,用機砲感覺更像高手,就像那部電影,真正的高級殺手是用小刀就行的。當攻擊機接近至機砲射程內時,就要注意,不能再保持相同的操作軌跡,一定要開始變換動作,可以用90∘的坡度改變再帶G以脫離目前的飛行路徑,或是以滾轉180∘向反方向反轉,也可以快速的脫離機砲的追瞄。
反轉不是簡單的操作,不只因為改變坡度G力會放鬆,會喪失一些角度,還可能因為發動機的熱源角度擴大,可能會造成攻擊機有機會發射飛彈,要是面對的是AIM-120這種又可以長射,也能短射的武器,還是有很大的風險,如果已經是在機砲攻擊的威脅下,反正不動作一定會後悔,那麼這個操作,就只有快速動作,讓攻擊機來不及反應,才能減低危害,至少先防禦一項當前立即的危機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