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在空戰中有句話說:「誰先看到誰先贏。」所以戰機的視野對於戰鬥是非常重要的,飛行是在三度空間中,威脅可能來自上下、前後、左右各個方位,尤其飛行時,必須耗費許多的精神專注在飛機的操作與儀表檢查上,特別是後下方,被機身遮掩,必須靠轉彎,才能檢視的到。在寬廣遼闊的天空,戰鬥機即使視野再怎麼好,還是會因為座艙、隔框、座椅、儀表板……而被遮蔽,這就會造成戰機的脆弱區域。戰鬥機設計的目的,就是為了要執行各式各樣的任務,單機不能滿足需要時,就必需要以多機的執行方式,彌補單機不足,以提升任務安全。

基本編隊,間隔距離太近,僚機編隊時,必須在位置保持上花費許多的精神,沒有太多的時間能夠協助長機對外顧慮,而且編隊越近,目視的遮障越大,可交互顧慮的區域也越小。所以在執行任務時,就需要將隊型展開,以便能獲得較佳的運動空間、視野與相互支援能力。

以前剛下部隊時,飛的是F-100,當時兩岸的態勢,經常要執行空中偵巡、掩護空運機與海軍船團任務,這些任務都是要在海峽上空巡弋,為了維護執行任務的安全,保持編隊在戰場上能有較佳的防禦能力,流動隊型是戰術編隊的最運用的編隊隊型。

這種隊型長機可以自由的運動,在做動作時,僚機就保持在戰術編隊的位置上,在長機的60CONE之內800~1500呎內自由活動。改平飛時,則保持在10∘側方1500~2000呎,上下高度差1000呎。

編隊的距離越遠,位置的保持越不容易,主要是因為遠距離位置的判斷不像近距離的基本編隊,可以運用機身、機翼、座艙、位置燈與機身號碼提供飛行員很明確的位置參考,只要有兩條線能交會在一點,就可以確認是不是在正確的編隊位置上。可是距離增大後,沒有明顯的參考點,視力對於距離的判斷不易,位置的變動並不容易查覺,距離越大就越不容易保持。飛行員需運用座艙內的隔框、風檔、後視鏡…做為角度的參考,以天地線參考高低;也需運用座艙內的儀表,以保持與長機相當的操作數據,才能有效的維持隊型。

三號機的位置與距離就更開了,要與長機10∘側方距離4~5000呎、高低2000呎。遠距離要保持,就得運用視覺判斷的技巧,顏色能夠分辨就是在4000呎以內;5000呎大概還可以分辨座艙與頭盔;6000呎就還可以看得出明顯的機身、機翼與直尾翅。平時在地面也可以在機場內有距離標示的地方練習距離的判斷,尤其是在擔任副MOB時,跑道上每1000呎就有一個千呎標示牌,這也是最好的練習距離判斷時機。距離要是再遠一些,也可以運用TACAN對空模式,也會有兩機相對距離的顯示,不過,這個距離是以浬為單位,太近了也不能有精確的顯示,所以還是要練習目測判斷的能力。

長機轉彎時,如果是向NO.3的方向轉,NO.3就得先將高度差取出來,讓長機的運動不受干擾。NO.3要因應高度的改變適時的調整油門,以保持飛機的速度,接著再利用切入轉彎內圈,保持在內圈,可以縮小行進距離,不過速度需要略減,才能保持位置。如果長機是向外轉,就利用下降高度爭取速度,調整至內側,到達內側後,再以速度換高度,到達內側高位。在長機改平前,如NO.3需要保持在轉彎內側,則提前45~60∘改平,到達流動隊型位置。如果是要保持在轉彎外側,就需提前60~90∘做前置轉彎,以便長機改平時,能夠迅速的回復流動隊型。NO.3的隊型保持是很大的挑戰,所以也是要升任兩機領隊最重要的課目之一。

NO.2與NO.4兩個僚機要注意位置是在外側,所以,NO.2一定要隨時注意NO.3、4的位置,以及預期改平的方向,要是沒注意到位置,再碰到一個同樣迷糊的NO.4也搞錯邊,那這兩個僚機不但沒有發揮對外搜索的功能,更有相互接近的危險。

一般編隊僚機的油門操作較頻繁,所以油量的消耗會比長機多一些。所以設計出這樣的戰術編隊操作,僚機及三號機,可以利用轉彎內側與空間的運用,就可以節省一點油量,戰術編隊飛的好,不但有利任務安全,運動操作也有較大的彈性,對於油量的節約也有助益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etalf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