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F-100換裝訓練

文章日期:2011-06-22 11:19

F-100換裝訓練

經過漫長的地面教育與學科階段,再熬過座艙實習與蓋目測驗之後就是地面飛行前360°檢查,在每一批飛行之前,一定要按照檢查卡繞著飛機一圈做地面檢查,看看飛機的外觀、蒙皮有沒有問題?機身下方有沒有漏油?進氣道是不是順暢?空速管與靜壓口有沒有阻塞?鼻輪艙與主起落架艙內液壓管路是否正常?輪胎充氣情況、胎紋是否正常?減震是不是合於規範?防滑剎車線路要牢固?滑油孔要用筆尖壓一下,檢查流出來的滑油是不是新加的滑油?有沒有雜質?發動機進氣導片與AB噴口是否正常?還要跳上水平安定面,檢查阻力傘的連結環是不是按規定安裝妥?

最後提到的這一個動作著實令人吃驚,以前飛過的飛機,要到機翼上面都得很小心,只可以在特別標示出來的位置站立或走動,可是F-100可以在水平尾上站好幾個人,有時候阻力傘安裝的有問題,還要再上來幾個機務人員檢視,真不愧是雄偉的「男子漢」。

終於等到了真正的開飛,大隊長要求要成立訓練小組,每一位學官都要有一位專責的雙座與單座的教官,特別是前面幾課一定要自己的帶飛教官專責帶飛。教官都是由各中隊選優派任的資深優秀教官,但是也都是身兼要職,要等到有空閒時才能來帶飛我們,加上機務也不是這麼配合,開始的進度會慢一些,這對我們這些學員來說也不是一件壞事,讓我們有多一點時間思考。不過飛行和開車是不一樣的,只要幾天沒飛,對新進的人員可能就要從新來過,重頭開始,程序又會丟三落四的,手腳也不靈活。所以最好每個禮拜兩批,那就太美好了。

第一次上飛機,座艙好像在二樓那麼高,登機梯也得爬個好幾階,聽老前輩說曾有機工長沒有架好登機梯,有一邊卡榫沒有卡到位,飛行員爬到一半就脫開,從將近二樓的高度摔了下來,背朝下、臉朝天、兩手還緊握著登機梯,幸好他還背上還背著降落傘,可以減緩一點撞擊力。所以得特別注意登機梯是不是架好了才可以上飛機。

光是一個開車(start engine)的簡單動作,就把我搞的一頭肥汗,全身都濕透了,機工長的手勢也看不懂了、背了好久的操作程序,還是按以往的換裝經驗一樣忘東忘西的,越是急越是想不起來,教官罵讓人心更慌,教官不講話讓情況更糟,反正發動機一轉, 做學官的腦袋一定就會有個洞,把所有該記得的東西全忘光。

有時真希望自己是飛行天才,什麼東西一看就學的會,一會就能精通,打遍天下無敵手,管他F-5、F104都能手到擒來。可是天不從人願,學飛行總是要花好大的功夫,看了一大堆的技令、教範、背了無數的操作程序、緊急程序、禁止事項、警告、注意、限制、規定、準則,但無奈的是,每次只要教官一問我們總是一倒。總是要經歷這麼煎熬的日子,還得過個三數個月,才能慢慢的漸入佳境。

機種轉換一定是先飛性能課目(TR),課目還是小轉彎、失速、慢飛、向台兒、懶8字、副翼滾、桶滾、垂直改正、斛斗、英麥曼、古巴8字…操作沒有太大的不同,只是一些數據上的差異,可是要習慣飛機的特性,操作的感覺與行程還是要花很大的功夫,才能掌握要領,想要飛的精確,沒有一翻寒徹骨的磨練也是辦不到的。

儀器(IN)飛行因為雙座的妥善率不佳,新竹基地仍是使用T-33帶飛,T-33的2°空檔繼續的磨練我們。我的儀器一直飛的很普通(其實應該講很爛),坐在後座還要拉上簾幕,外面什麼也看不到,只靠儀表掌握飛機的姿態、位置,還要儀器離場、到達空域、保持空域、返場時還要以TACAN穿降方式進場,之後再練一、兩個GCA航線。

這麼一課儀器,常常是在一離地後就開始做不正常動作改正。最後,為了這個課目,花了好大的功夫,仔細的把儀器教範讀了幾十遍,把每一個動作的原理、細節、公式計算、數據等相關因素仔細的分析,儀表的特性搞清楚,記了好幾本筆記,終於在數年之後,飛了數十架次累積的教訓(被教官訓),把任督二脈打通了,從此這個課目完全搞定。(儀飛要領請參閱基本組飛行訓練)

編隊(FF),是我的最強項,要不是有這麼點本事,教官帶飛我儀器時就一定會把我淘汰了,可是編隊起飛不知道偏側何時會發生?會偏向那一側?偏側的強度如何?會偏多少?每一架都不一樣,在低速時,要修正橫向動作時一般都是操作副翼壓坡度來修正位置。而F-100在修正操作時,不能按飛行習慣的動作壓副翼,否則飛機反而會向副翼的反向滾轉。遇到這種情況時,要用方向舵操作,以保持編隊的位置。

我的膽子真的不是普通的小,可是第一課編隊,真的把我著實的嚇了一大跳,兩架飛機在地面的滾行都還好,可是飛機一離地,就往長機的那一側偏,我下意識的向外壓桿以修正位置,可是飛機卻向長機的方向滾轉,讓已經很接近的飛機,飛的更近,感覺就像是要撞上長機了,嚇的一身冷汗,才驚覺到趕快的把駕駛桿回至中央位置,再用方向舵修正,就來這麼一下子,我再也沒忘記飛機低速操作時要用舵來操作。

除了基本的編隊,解散集合、位置變換、跟蹤隊形、梯隊轉彎,還有以前沒飛過的戰術編隊與流動隊形。不過現在是飛戰鬥機,戰鬥機飛行員就得帥一點,自我要求也得高一點,只不過好像還是教官的要求更高一點。

起飛集合要在長機離場轉彎改平時就得集合好,要不就得挨K,因為單機起飛間隔8秒,僚機要以比長機的速度大100浬/時以上的速度才能快速的集合上,可是快要接近長機時,要空速調整到和長機一致才不會衝出,還要保持一點高度差,才不致於發生「保齡球效應」,這個意思應該不需要多做解釋了。

所以減速是後半段集合操作的重點,要掌握飛機的姿態,「空速大、爬升、大油門」的狀況對飛飛的減速有利,可以減速快一點,所以收油門的時機可以晚一點,「空速小、下降、小油門」減速慢,就要早一點開始減速的操作。還有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「判斷距離、調整接近率」,長機會保持固定的空速,在遠距離不易看出飛機的接近率,所以要判斷相互間的距離來調整用多大的接近率,距離近至2000呎時就要調整接近率到30浬/時以內,1000呎以內就應該以目視判斷為主,飛機的空速與接近率只是參考,不論長機飛行的狀態如何,僚機的職責就是要迅速的集合上去。

位置變換只是很簡單的由長機的一側換到另一側,可是在基本編隊位置,要有安全操作,一定要有安全間隔,先收一點油門落後約一架飛機的距離,下降一架飛機的高度。到定位後,加一點油門保持位置,不要讓距離持續擴大,再壓坡度到另外一邊,也是一機的間隔,再加油門回到基本編隊的位置就成了。

編隊操作時,有兩個重點,調整片一定要調好,可以不時的把駕駛桿鬆開,檢查飛機姿態有沒有改變,如果有把配平調好,飛機就會保持穩定。這有點像開車的前輪定位,有良好的定位,開起車來就比較輕鬆一點。其次,肌肉一定要放輕鬆,在基本編隊的近距離,通常會讓學員肌肉緊張,汗流如雨下,可是肌肉越緊,越無法精緻細膩的操作飛機,也無法感受操作飛機的反應。老前輩也常說:「飛行要像繡花一樣」,就是要學官把肌肉放鬆,才能體會操作的感覺。

跟蹤隊形:長機會先在僚機側的座艙邊上,豎起食指轉兩、三圈,再比兩個指頭,就是通知僚機要做解散2秒的動作,長機會以60°的坡度向僚機的另一側轉彎,2秒後僚機跟隨長機的動作操作,並保持在長機正後方1000呎,長機接著會做各式各樣的性能與特技課目,僚機要保持在固定的位置上。進入這個課目時,長機通常都會做很多比較大的立體動作與滾轉。

長、僚機有1000呎的位置差,所以加減速的狀態不一。下降時,長機會先加速,所以要先加油門以彌補速度的差異,上升時長機會減速,就要先收油門以免過於接近長機。還要保在長機的同一軸線上,操作上要配合長機的坡度操作,但是要大約延遲2秒左右,太早會到轉彎的內側、太晚又會到外側去。這個課目如果是飛單座機,雖然沒有後座教官,長機也看不到,但有的時候排的是四架飛機做這個課目時,要是二號機飛不好,三、四號機就很難操作,沒有一個飛行員願意飛不好的,要是能有一個很好的原因,那就很好解決了,三號機痛K、四號機海K,當然是二號機被K。所以還是不能掉以輕心的。

梯隊轉彎:基本編隊的轉彎是要與長機保持在同一個平面上,梯隊轉彎是要將僚機置於轉彎外側的位置上,在長機轉彎時同步的壓坡度,並保持這個位置。由於是比長機外圈,所以要適度的加一點油門才能保持位置,高度的參考要將長機的機身下緣壓在天地線上,前後位置與左右間的間隔並沒有很好的參考點,只能用經驗來判斷,想像長機改平時是不是能恢復成基本編隊,來決定位置是否正確。

通常在目視的衝場航線上都是用梯隊轉彎,在衝場時,飛輔室的教官(分隊長以上人員要輪值MOB)或是高勤官一定會看,如果隊形好長機是很有面子的。要是仁慈的MOB或是高勤官也誇讚一聲「隊形好」。長機一定通體舒暢,歸詢時也會滿面春風,大家自然是一團和氣。如果是四機編隊,二號機跳一下、三號機就要跳兩下、四號機就要跳三下以上。二號機的副翼搧一下,三、四號機也會加倍的處置。要是等到衝場時還沒編好,MOB或是高勤就會用無線電叫出「編隊隊形差、二號機開、三號機落後、四號機太開」。這個評語一定會讓長機發飆的,三號機的面子也擱不下,四號機更是義憤填膺,二號機還是最後的承受者,所以這個課目不飛好會死的很慘,也一定混不下去的。

戰術編隊:是為了讓長機有較大的操作空間,而僚機也能在可以有效掩護長機的位置上有較大的操作彈性,平飛時,僚機的位置約在長機的後側方10~20°,高度差+-1000呎,間隔1~2000呎。轉彎時僚機保持在長機飛行軸線的30°CONE之內就可以了。講的很簡單,操作的原理也和跟縱有點像,還可以自行選擇有利的內側或是外側操作,有較大的彈性。

可是最大的困難是距離要怎麼判斷?一架飛機長約50呎,100呎就是2架飛機,可是1000呎用20架飛機來計量也太不可思議了,只好靠教官提示、長機提醒或是在地面停機坪上,找一架飛機好好的量好位置距離,好好的看每一個細節,或是利用滑行的飛機參考跑道兩側的千呎標示牌或滑行道燈的距離(每座間隔75呎),練習判斷距離。要仔細的觀察座艙內的頭盔是不是看的到?機頭的顏色還能不能辨識?機號是不是可以清晰的辨認?飛機的大小如何?這些只有多利用機會、找參考點,剩下的就要靠自己下功夫了。

流動隊形是四架的戰術隊形,三號機在長機的0~10°側方,間隔5~6000呎,高度差+-2000呎,二、四號機保持在外側的戰術位置。轉彎時,僚機的操作和戰術編隊一樣,三號機如果是在內圈時,可以利用長機轉彎時爭取高度並稍微落後長機並保持目視;三號機外圈時,一看到長機向外轉,就以較大一點的坡度,切入轉彎的內側。等接近長機飛行線時,取適當的提前量壓坡度保持在長機的飛行軸線附近,距離5~6000呎,高位或低位,並要把飛機的速度調整和長機一致。等到達長機預計改平航向,提前60°開始恢復位置。二、四號機在轉彎改平時仍然要保持在外側的戰術位置,所以在操作轉彎的過程仍然要注意其他飛機的位置,才不會在改平飛時搞錯邊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etalf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